医学部主页  北医新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动态信息
唤醒主体,感受愉悦:“如何与音乐交朋友”讲座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05-22 浏览次数: 字体大小:[
 

2017518日下午在逸夫楼507,医学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邀请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毕明辉博士分享“如何与音乐交朋友”,来自各学院(部)、临床医院、教学医院和济宁医学院的60余名教师与研究生助教参加了本次活动。

首先,毕老师介绍了全球音乐欣赏与脑发展的三大热点问题:(1)听音乐对人真的有好处吗?(2)音乐欣赏是人天生就会的吗?(3)音乐真的有那么神秘吗?毕老师认为,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工具,音乐欣赏是最基本最常见的人类艺术行为。人的耳蜗机能奠定了人类聆听音乐的生理基础,还让人对某种音乐产生了天然偏好,听众应将自己视为和音乐地位平等,了解自己对音乐的需求,唤醒自己的主体性,才能更好地去聆听与理解音乐。音乐欣赏本身就是从聆听、过瘾、欣赏而逐步抵达审美的,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偏好与多元方法。

毕老师将音乐欣赏分为四类:健脑化欣赏、科学化欣赏、实践化欣赏和精锐化欣赏。

健脑化欣赏也称休闲式欣赏,只要是让人觉得舒服的音乐,如瑜伽音乐、咖啡厅等地方的背景音乐、甚至跳舞健身的音乐等,都可以刺激大脑不常用的区域,令人放松,忘掉疲劳,消除烦恼。健脑化欣赏不仅能提高脑的年轻态,有的还能达到健体的目的。毕老师着重讲解了健脑化的音乐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类型:歌曲,并以恩雅、神秘园、阿卡贝拉的音乐为例,阐明了这类音乐的七大特征:简单的音阶和旋律;MV的综合聆听形式;带人声的歌曲;有节奏;分A-B段;音色丰富;能带动身体的律动。正因为这些特征,这类音乐更能给普通民众带来美的享受。

第二类科学化的欣赏,是一种将音乐视为客观对象的观察与思考的过程。在作曲过程中,音乐家不断总结关于音乐的规律,从而形成了西方音乐的技术系统,如德国音乐家约·塞·巴赫的作曲大都是高度数理逻辑计算与艺术想象二者融合的产物,他认为音乐背后是个立体的逻辑;帕赫贝尔作曲《卡农》时就是构思在前、音乐作曲在后;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也可以作为算法来理解。毕老师通过音乐可视化技术,让大家体验了《卡农》《命运交响曲》等曲目中的数理逻辑,认为音乐之所以好听或动人,的确有其数理原理,因此需要大批科学家以跨学科的态度与音乐接触。

目前在中国似乎更崇尚实践化的音乐欣赏,但是毕老师认为乐器实践与音乐欣赏是关于音乐的两项内容,音乐实践不是音乐欣赏的必要条件,有些没有乐器经验者在音乐感觉锐度上超越了有乐器实践经验的人。在实践化欣赏中,任何与声音相关的行为都可以称为音乐欣赏,包括游戏音乐、电子音乐等,重要的是我们要考虑自己的时间和经历、个人需求,这是与音乐交朋友的起点。

精锐化欣赏,是对古典音乐的欣赏。古典音乐,又称经典音乐或文人音乐,古典音乐的产生在于人类有更高的文化需求。欣赏古典音乐,与健脑化欣赏不同,是一种有意识的聆听行为,需要欣赏者付出专门的感受力、观察力和思考力,这种欣赏称之为精锐化聆听。精锐化聆听需要较长的准备阶段,如听觉有注意力的方向、有对音乐风格的观察、对音乐审美的文化理解;精锐化聆听更讲究顺序与方法,也更考验人的情感力与思考力;精锐化聆听中声音成为专门化符号,听众要时时保持锐度,在一般聆听基础上更能区分出音乐音色、音乐旋律与结构。毕老师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为例向大家讲解精锐化聆听技巧。

毕老师一直以来崇尚“大学之长,贵在综合,艺术养心,音乐化人”之教育理念,倡导消弭专业界限、音乐与多学科交叉互补之治学理念。在音乐教育中,他也认为音乐欣赏非常强调个人化色彩,欣赏的首要条件是听感愉悦,每个人的发展是不同的,应该从自己被激发且能感受到快乐的地方开始,并相信普通大众的需要才是音乐发展的方向。这与目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相一致,毕老师在讲座中还贯穿了许多他在教育教学中的案例,启发在场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进行启迪与激发,让学生感受快乐与愉悦。

 

医学部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育处

 

    Copyright © 2006 - 2009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育处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8号 邮编:100191 您是第 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