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业介绍及培养目标
预防医学是从医学中分化出来的一个独立学科群。它是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和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和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从而制定疾病预防措施和对策,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
北京大学预防医学长学制教育遵循“七年一贯,本硕融通”的原则,实行“加强通识通科的基础教学,注重贯穿全程的综合素质教育,强化公共卫生社会实践的训练”的培养模式。2017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预防医学专业七年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宽厚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和具有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具有从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和教学科研潜能的高素质的领军人才。
2.主要课程设置
(1)职业和人文素养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医学史、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自然辩证法概论、大学英语、体育、军事理论等;
(2)自然科学素养课程:高等数学、普通化学、有机化学、普通物理学、计算机概论等;
(3)基础医学课程: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
(4)临床医学课程:诊断学类、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等;
(5)专业基础及专业课程: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毒理学基础、卫生化学、妇幼保健学、儿少卫生学、职业卫生学、环境健康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社会医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卫生法学、卫生事业管理学等;
(6)二级学科课程及课题研究。
3.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二级学科
|
研究方向
|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
研究人群中的疾病和健康状态的分布规律及决定因素,以及应用这些研究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科学。将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药学、预防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科学研究中。
|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
|
运用社会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人群的健康状况、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制定社会卫生策略提供依据。通过信息传播和行为干预,使个人和群体掌握卫生知识。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有效地运用人力、物力资源,控制预防疾病,促进全民健康。
|
儿少与妇幼卫生学
|
研究正在生长发育的儿童青少年的机体及其与教育、生活环境的关系,制定和采取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胎儿、新生儿直至青春期各阶段的生长发育、营养等;研究妇女一生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等因素对妇女健康的影响与保健对策等。
|
职业与环境卫生学
|
研究劳动条件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和如何改善劳动条件和预防职业性疾病的一门科学。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居住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从而为改善环境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措施。
|
毒理学
|
研究药品和环境因素(主要是化学品)对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是一门和食品安全、药品安全、职业安全及环境安全等密切相关的生物医学。
|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
研究食物、营养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如人体的营养需求,特殊人群的营养,营养与疾病,食品污染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和预防等。
|
4.学制与学位授予
本专业学制七年,学生按教学计划完成各阶段学业、考核合格,颁发本科和研究生毕业证书,符合学位授予条件者,授予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学位。本专业第五学年设分流出口,未达到进入二级学科要求或自愿放弃进入二级学科学习者,完成五年本科教学计划,符合本科毕业和学士学位授予条件者,准予按本科毕业。
5.就业方向
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去向主要有:各级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卫生检疫、卫生监督机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机构,医疗保险部门,预防医学教学、研究机构,或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6.人才培养特色
本专业的培养理念是通过加强学生人文科学素养,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导力,使本专业毕业学生能够在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相关工作领域成为领军人才。
本专业课程分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通识课程:训练学生基本逻辑思维和学习能力;第二模块基础医学课程:奠定生物医学相关学科的基础;第三模块临床医学课程:培养学生对于疾病的基本认识,掌握主要疾病的诊断和基本治疗原则;第四模块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课程:学习和掌握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知识,培养发现、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
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课程教学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课堂讲授、案例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在线课程、翻转课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