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下午,由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主办的讲座——医学教育的世纪审思,在逸夫教学楼514教室成功举办,来自BMJ中国办事处、青海大学、 河北医科大学及北京大学医学部各学院(部)及附属医院的140余名老师、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本次讲座的主讲嘉宾是北京大学副教务长、医学部副主 任、医教所所长王维民教授。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程化琴博士主持了本次活动。
正式演讲之前,王维民教授引用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orence Laura Goodenough 的话:“规划得当、认真实施的医学教育是综合性健康服务的基础”,勉励大家在医学教育的事业上要投入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接着,王教授从过去、现在、未来三 个方面跟大家介绍了百年来医学及医学教育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首先,王教授以《卡尔曼医学史》的框架为切入点,细致介绍了古代医学、古罗马灭亡到文艺 复兴前阿拉伯世界的医学、18世纪的医学、19世纪的医学及医学教育以及20世纪美国医学教育等各个时期医学及医学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发展沿革。19世纪是 医学教育的分水岭,医学学习方法发生根本改变,实验医学兴起促进临床诊断水平的提高,医疗科室开始专业化;20世纪医学教育进入美国时代,医学教育的框架 发生了变化:终身学习成为对医学生的基本要求;教育质量保障受到更多的关注;课程系统发生重大变化;人文素质的培养得到重视等等,整体表现出以下六个趋 势:即医学教育方向的终身化、功能的社会化、课程的综合化、方法的多样化、技术的现代化和标准的国际化。但是现代医学教育也出现了一些负面的变化,如:科 研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学,公众对医学的期望值越来越高等;进入21世纪后医学教育更面临很多的问题与挑战,如:专业分化越来越细;技术的创新越来越多;流 行病和人口的变化;人群的需求越来越多等等。近百年来,医学教育经过了三代改革,由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转变为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模式,再到20世纪末 的医教协同的以系统为基础的、以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这个过程体现了医学教育不断的摸索和进步。
在熟悉历史和把握现状的基础上,王教授介绍了未来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教学改革方面 要:以能力为基础;要有跨专业跨行业教育;要运用信息技术;需要全球与局部综合;要重视教育资源建设;要有新职业素养。在机构改革改革方面:需要有联合计 划;需要建立学术系统;需要建立全球网络;需要有批判性思维。这些是未来世纪医学教育新的改革愿景,最终的目的是要实现转化式学习,实现卫生的公平。
中国的西医学教育是19世纪以后开始引入,截止2012年我国共有包括中医在内的医科院 校590所,其中专科院校234所,本科院校295,独立院校57所,各院校间办学的水平非常的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改革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目 前,中国医学教育管理机制尚不完善、顶层设计仍有不足、教育理念依然滞后、教育计划相对陈旧、学习方法较为单一、教育质量参差不齐、教学资源欠缺、相互依 存不足等问题仍然没有根本的解决,与国际医学教育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致使中国临床医生的成熟期延长,巅峰期缩短了,这对本身资源就不很丰富的中国医学教育 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接着,王教授以“鱼牛传说”的典故,指出我国部分院校或者地区的医学教育改革思路不是特别明确,强调我国医学教育的发展应该建立在清 晰地了解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和经验的基础之上,紧跟国际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再结合国情才能办好我国的医学教育。在纷杂躁动的氛围下,如何办好医学教 育?王教授指出要注意四个方面:第一,要借鉴历史,关注趋势。几百年医学教育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另外,要对全球的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要有一个 宏观的理解和正确的认识;第二,要理解、遵循、坚持医学教育标准,这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第三,要有清晰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以及确立与之相互依存的教育 计划;第四,要宏微相济,做好医学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具体方案。同时,王教授希望大家要善于转换角度,敢于不断否定自己,批判自己,这样我国的医学教育才能 逐渐与国际接轨。
演讲结束后,王教授与听众就目前我国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医学教育中人文学科的设置、如何将医学教育理念与专业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当今社会儿科大夫稀缺的现象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交流。
活动持续了两小时,在热烈的掌声中,讲座圆满结束。王教授对医学教育发展史的阐述及现代 医学教育的思考引起广大师生的共鸣,师生们会后继续讨论了很久,认为作为医学教育的一员,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要带着批判的眼光用心去思考, 努力为医学教育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医学部教学发展中心/教育处
|